发布时间2013-11-15 16:11:05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眼镜业不断发展,杜桥眼镜人从销售眼镜到制造眼镜,形成了鲜明的产业集群经济效应,杜桥镇成为了全国“四大眼镜基地之都”,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但在全球经济形势“后危机时期”的背景下,在没有硝烟的内外销市场竞争中,杜桥眼镜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瓶颈现象突出。本文从临海杜桥眼镜产业的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眼镜产业的现状,揭示杜桥眼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临海市杜桥镇是一个可以称得上神奇的地方。这个到现在既不通铁路,也不通国道的浙江南部滨海新城,从上个世纪帮助温州人卖眼镜起步,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卖别人眼镜到形成自己的眼镜产业链的蝶变,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100家眼镜企业,3万多人的营销队伍,年产值35亿元,创利税上亿元的规模庞大的“眼镜王国”。
但杜桥眼镜产品处于产业链、市场价格链的低端,经济附加值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低档产品市场发展空间必将越来越小,如何抓住发展机遇,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品牌,已经成为杜桥眼镜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杜桥眼镜产业的现状
临海杜桥眼镜产业是全国最大眼镜生产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眼镜集散中心和临海产业经济的一大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经过30多年来的沉淀发展,杜桥眼镜行业走过了原始积累、专业化协作、整合提升等阶段,现已初步形成产业链相对完整、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特色产业,无论在产量、市场占有率还是生产基地规模、企业家数、从业人员数都位居全国首位。
(一)产业链逐步完善。到2012年年底,全镇共有眼镜生产企业110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4.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形成了以设计、生产、销售为一条龙的产业链,主要产品有太阳镜、老花镜、镜片(光学树脂片、亚克力片和PC片)、镜架、镜盒、眼镜配件及眼镜制造机械设备,年产太阳镜约2.5亿副,镜片8亿多副。
(二)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全镇现有400多个注册品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盈昌”商标),浙江名牌产品1个(“浪特梦”太阳镜),浙江省著名商标1个,浙江省眼镜行业名牌4个,台州市著名商标2个,台州市知名产品8个。浙江盈昌眼镜实业公司为国家眼面部防护技术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是全国唯一的企业单位副主任委员,公司还邀请影星范冰冰为旗下的“帕莎”品牌眼镜代言。2012年,杜桥镇荣获“中国眼镜出口基地”称号。
(三)营销网络日臻成熟。目前,全镇有近6万杜桥人在全国各地从事眼镜相关产业,其中销售队伍超过3万人。在北京、上海、丹阳、义乌等全国12个主要眼镜批发市场中,杜桥人经营的店铺超过1200多家,经营户数占当地市场的35%以上。镇内拥有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浙江眼镜城,是全国文明市场、省三星级市场,2012年实现销售额6亿多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2002年,在阿联酋迪拜开办中国眼镜中心,成为中国眼镜进入亚非、欧洲的桥头堡,2009年,又在匈牙利开设眼镜中心,进一步进军欧洲市场。目前,杜桥眼镜远销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上交易市场快速开展。目前全镇经工商部门批准的网上交易商家共500多家,年交易额最大的超过1000多万元,实现了坐在家里点点鼠标就能轻松赚钱的致富门路。
但杜桥眼镜产品处于产业链、市场价格链的低端,经济附加值低,原有的优势正逐渐削弱,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瓶颈现象突出呈现。
二、杜桥眼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杜桥眼镜产业凭借其灵活的运行机制、政府的正确引导、杜桥人的刻苦能干,紧紧抓住国际、国内市场切入点,抢占中低档市场,成为全国闻名的“眼镜之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制约眼镜产业层次提高,主要有:
(一)核心企业相对缺乏,“低、小、散”较为明显。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眼镜产业群,不仅是同类企业的集聚,也需要相关产业的发展。而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动不仅能够使相关产业发生根本性变化,推进产业升级,而且其能够激活一大批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导向。然而,杜桥眼镜产业以股份制、个体企业为主,较多企业仍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上千家眼镜生产企业中,产值上亿元仅浙江盈昌眼镜实业有限公司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7家,绝大多数属小规模纳税企业,“低、小、散”较为明显。在杜桥即使是规模较大的盈昌、正大、宏昌等企业,与广州、厦门、丹阳、温州等地的眼镜大企业相比,仍显得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真正的行业龙头产业群。
(二)技术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
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据调查,在杜桥现有上千家企业中,眼镜制造专业技术人员不到总员工数的20%,大多数企业眼镜制造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是空白,同时,眼镜制造涉及医学、光学、机械等多学科专业性强的专业,本地一时很难培养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由于企业规模小,杜桥眼镜产业吸收外地专业人才难度较大。没有人才,经营理念落后,你就无法做到品牌化经营,无法走高技术含量之路。眼镜产品的附加值低,你只得靠大量生产,薄利多销,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缺乏订单的日子,靠量维持的杜桥眼镜产业,必然是举步维艰。
(三)核心竞争力欠缺,无序竞争比较激烈。
一个产品要有持久的竞争力,关键要有不断的创新能力。在杜桥眼镜产业集群里,同质的成品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结果是低价优势成了产业集群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内部低价竞争,企业的利润空间肯定是越来越小,甚至没有利润。企业为了生存,有的就降低质量,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压低劳动力价格,工人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问题,信誉随之受损,销路自然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杜桥眼镜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据统计:杜桥眼镜产业集群内,约有60%的企业生产眼镜产品每副5元左右,30%—40%企业生产眼镜产品每副10—20左右,产品价格在100元以上不足5%。纯钛、钛合金、记忆金属等镜架、角膜接触镜、渐变多焦点镜片、非球面镜片等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产品在杜桥眼镜企业里更是凤毛麟角。从方圆集团上海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在娄桥的眼镜专用激光焊接机的销量来看,目前这一趋势将不断改变,高端眼镜架激光焊接是必备的工艺,说明很多企业正在进行产业升级。
(四)企业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提高。
杜桥眼镜产业多半靠“三缘”——人缘、血缘、地缘的关系联合起来创办的,存续至今的一些企业中或多或少都保留有封闭式、家族式的产权结构,没有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许多杜桥眼镜人自身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应有的质量管理知识,普遍存在“重经营轻管理”思想,企业主只凭自己经验而不会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展企业管理,不愿意花本钱聘用质量管理人员和质检人员或者“挂名”而已,造成质量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也没有按标准生产的概念,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产品出厂没有严格把关,甚至无检测设备,易引发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危害性大。近几年在天津、新疆等地的省级监控抽查、日常监督检查中企业部分产品质量不合格,被新闻媒体进行曝光,对杜桥眼镜质量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
(五)自主品牌太少,市场拓展不够。
杜桥眼镜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可以说“哪里有眼镜哪里就有杜桥人”,从杜桥眼镜发展史来看,产品大部分是仿照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的款式,自己不能完全独立设计、开发生产,虽然贴牌生产减少市场开拓成本,降低了企业营销风险,但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处于产业链、价格链的低端,严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桎梏,更有甚者生产冒用国内外的品牌眼镜,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影响声誉,杜桥眼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增强杜桥眼镜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提升杜桥眼镜产业集群层次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的扩大,发挥集聚经济优势。集群一旦形成就会出现自我强化的循环,这个循环能促进它的发展。目前杜桥集聚了上千家与眼镜相关的企业,集聚经济效应充分显现;二是品质的提高,走品牌经济之路。加快眼镜特色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上规模、集约化的眼镜生产集聚基地,致力把眼镜产业从订单式、简单式加工规模引向以自主品牌和自主设计、营销、展示、配送物流为主的产业链高端,创建新一代国际眼镜市场,使杜桥成为全国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眼镜产业中心。
(一)营造投资创业的社会环境,大力拓展杜桥眼镜工业园区。
产业群的发展需要相关行业和服务系统的支持,如各种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社会服务体系,对于优化产业群的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政府要营造投资创业的社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努力营造区域创业创新环境,鼓励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咨询和科研机构等,为产业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在半洋眼镜孵化基地落户微小企业的基础上,政府要再规划500—1000亩土地,用于满足50家以上企业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眼镜企业用地,加快2.8平方公里的省特色眼镜工业园建设;其次要做好眼镜工业园区规划,树立园区新形象,吸引内外资,把散、乱、小的工业企业列入统一规划的工业区中。三是制定眼镜企业入园门槛,优先考虑高科技含量眼镜产品企业入园用地,带动产业层次提高,并对入园眼镜企业实行目标管理;四是筹建“眼镜开发中心”和“国际眼镜市场”。加快成立浙江省眼镜质量检测中心乃至国家级眼镜质量检测中心,为眼镜产业提升和本地企业提供优质的质量检测服务平台;创建新一代国际眼镜市场,使杜桥成为全国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眼镜产业中心。
(二)大力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由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计能力,杜桥的眼镜行业难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品牌。政府要发挥其在营造品牌过程中的作用,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要通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来实现其服务职能,帮助民营企业扩大知名度,要扶持优势企业,推进眼镜产品由低技术含量、低档次向高技术含量、高档次升级,在资金引导、技术改造、设备和人才的引进给以支持,将优势企业打造成龙头企业,增强核心企业竞争力,使集群在产业、产品和企业层次上实现升级。进一步落实《杜桥镇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方案》,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品牌附加值,逐步实现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和“品牌经济”的转变,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和产出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加强行业协会功能,规范提升区域眼镜产业健康发展。
杜桥眼镜行业为自身的健康发展成立眼镜协会,共同签署《杜桥眼镜配件行业自律责任制》,以规范市场,树立守法诚信道德,约束眼镜配件行业自相残杀的恶性竞争,推动整个眼镜行业质量提高这一做法应予长期坚持和不断深化。面对国内外竞争的日益激烈,杜桥眼镜行业协会要发挥更大作用,要制订和完善行业法规与制度,规范市场秩序。要引导和规范企业加强资本积累,化解三角债,保持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对一些存在严重的生产安全隐患、环境污染,极大地阻碍杜桥眼镜产业的提升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和微小企业,行业协会要会同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强有力措施使其淘汰:一方面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生产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或企业联合、兼并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进入眼镜工业园区发展成为规模企业。另一方面让无发展前途的企业通过引导改行寻找其他就业出路,从而彻底改变杜桥眼镜产业“低、小、散”的面貌。
(四)积极引进人才,营造区域现代管理和创新环境。
要引进和培养企业家队伍。杜桥产业群内的企业经营者虽然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但是许多企业家自身素质不高,对未来的市场变化和产业动向难以把握,常常力不从心,培育企业家队伍对产业群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面对内忧外患,质量是生存的基础,提高技术是关键,因此需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发挥大专院校和高职为企业服务的作用,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政府要搭建技术创新的平台,努力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在产业集群内建造技术服务中心,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自主开发能力。同时,与时俱进,提高劳动力价格,做到效率和公平挂钩,使员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创造出最佳效益。以临海眼镜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载体,逐步形成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眼镜生产的技术创新能力。
(五)捕捉市场信息和产品流向,大力开拓国际国内眼镜市场。
市场引导产业,只有开辟中、高档眼镜市场才能有效引导杜桥眼镜产业提升。一要加快浙江国际眼镜商城建设步伐,要以打造国内一流的国际眼镜市场为目标,建成集眼镜设备、配件、储运、商品、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要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和全球知名眼镜品牌进驻眼镜城,由市场引导眼镜产业,带动杜桥眼镜产业发展。二要走出去,开拓商路。杜桥眼镜人有成功开办全国首家国外专业眼镜市场的经验——中国迪拜专业眼镜市场,有成功打入俄罗斯市场并占俄罗斯市场75%太阳镜份额的成功经验,结合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捕捉市场信息和产品流向,开辟国际国内眼镜产品高端市场,做到开拓一块,巩固一块,发展一块。
(六)完善政府政策引导激励机制,做强做优眼镜产业。
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一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善技术装备水平。鼓励眼镜企业开发纯钛、钛合金、记忆金属等镜架、角膜接触镜、渐进多焦点镜片、非球面镜片、高品质亚力克偏振光镜片等高技术含量的新型产品,政府进行贴息。二是鼓励企业创立名牌,对当年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获其他省级类似荣誉称号,对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三是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高于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政府对作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要起草单位的企业,给予奖励。四是鼓励国际知名品牌眼镜产品在杜桥建立生产基地,给予税收优惠待遇。
课题组负责人:俞惠良
成员:陈道华、许灵丰、俞希茜
执笔:陈道华
转载:方圆激光上海激光科技有限公司www.fyglaser.com
2014-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