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D打印领域的一则重磅消息无疑是3D Systems宣布退出消费级市场。据了解,3D Systems公司向其旗下消费型的在线3D打印市场Cubify.com的注册用户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宣布关闭Cubify.com,并停止零售3D打印产品,比如珠宝和手机外壳等。
3D Systems宣布将撤出“消费级”市场,转向看似更加有利可图的专业级和工业级3D打印市场。从即日起,该公司将停止生产其售价为999美元的经济型Cube 3D打印机。现有的Cube 3D打印机将继续销售至库存出清为止。但是其相对比较高端的桌面级3D打印机CubePro(售价2799美元)还将继续销售。此外,3D Systems还宣布,其旗下在线3D打印市场Cubify.com将从2016年1月31日起关闭。Cubify.com主要通过在线销售Cube 3D打印机、3D打印耗材、以及种类繁多的3D打印物品,包括家居装饰、时尚饰品和玩具等。相关的客户支持和3D打印材料的销售将继续通过另外一个新的电子商务平台来接手,但是所有消费级的3D打印产品的零售显然被永久终止。
对此,3D Systems公司临时CEO兼首席法律管Andy Johnson解释道:“通过对业务与行业的持续检讨,我们相信当下最有意义的机会是在专业和工业级的环境里,从产品设计、手术室到工厂。我们将重点致力于帮助专业人员和公司改进他们的设计、改变他们的工作流,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并且驱动新的商业模式。”
受此影响3D打印整个板块具体走低,28日3D Systems公司股价大跌9.2%,Stratasys下跌6%,ExOne下跌8%,Voxeljet下跌7%,可以说其他企业是“躺着中枪”。但这也是2015年3D打印整体行情的缩影,2015年里3D Systems公司股价累计下跌71%,Stratasys下跌70%,ExOne下跌34%,Voxeljet下跌41%。整个行业可谓充满了“阵阵寒意”。
近几年,对着全球主要国家在3D打印领域持续“发声”,将这项已有几十年历史的技术重新推到了新高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涌入3D打印领域。全球3D打印两大领军企业Stratasys与3D Systems也都大刀阔斧地通过收购迅速实现体量的扩充。相对于企业的高歌猛进,3D打印应用市场表现却显得平淡无奇,虽然各界都持续看好,但3D打印市场仍未完全打开也是不争的事实。3D Systems公司此次推出消费级市场,或许也是在为之前的激进买单。而作为3D打印领域“后起之秀”的中国也应警惕,3D打印前景很“丰满”,而现实却是很“骨干”。
据中国3D打印产业联盟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共有200多家3D打印设备生产企业,中国占了一半。随着各地政府日益重视以及企业和资本加大投入,3D打印产业已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各地政府追捧热点,多个城市开始兴建3D打印产业园,并在资金、土地、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2014年3月下旬,全国首个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落户南京;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在未来科技城规划200亩土地,用于建设华中科技大学3D打印产业园;湖北省相关产业规划也在抓紧制订;此外,珠海、青岛、成都、渭南等地也正在筹建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3D技术产业园区等。
“过热”的国内3D打印产业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史玉升教授也表示:“全国到处都搞3D打印工业区、产业园,甚至有些乡镇也要建3D打印产业园区,这就热得过了头了。传统的制造技术分为等材制造和减材制造技术,等材制造如铸造技术已有数千年历史,减材制造如金属切割艺术,也有数百年历史,而作为增材制造的3D打印技术仅25年历史,还处在“婴儿期”,技术成熟度、生产适应性、应用普及性都还需要攻关和提升。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险室主任林峰教授也认为,目前3D打印的商业化仍在起步阶段,尚不明朗。就商业打印来说,在建筑设计行业已有一些应用,但大规模的应用,在国外的发展也是有限的。”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涤尘教授也认为,3D打印应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目前一哄而上的态势与技术发展的进程不相匹配。他说:“仅就人才而言,目前真正3D打印技术人才,全国也就七八个团队、四五十人,全国各地纷纷发展产业园,人才严重不足。”
此外,3D打印还面临材料和软件开发瓶颈。目前,国外3D打印的材料已有100多种,而我国国产材料仅有几十种,大多数材料还依赖进口,价格相对高昂。李涤尘说,3D打印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制造,涉及光、电、材料、自动控制、数据、软件等领域,但国内关键技术、原料、软件都依赖国外。如果不重视技术创新,盲目跟风,将会长期受制于人。
Stratasys大中华区总经理汪祥艮认为:“ 在国内,‘3D打印+制造业’呼之欲出,但还未进入广泛应用阶段。然而,3D打印设备制造领域已出现无序竞争迹象。不少国内3D打印设备制造企业一拥而上、低价竞争。个别企业无一项核心技术。”
而据了解,3D打印机主要分为工业级与消费级两种。目前能生产工业级3D打印机的国内企业寥寥无几,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3D打印机企业的厮杀集中于消费领域。在国内大大小小3D打印展会上,OFweek激光网编辑也留意到,国内3D打印领域新企业很多,并且产品主要集中在消费级桌面3D打印机领域,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出现了低价格竞争的现象。而在专业及高端3D打印领域却少有涉及,金属3D打印材料及软件等方面更是少有关注。那么,消费级3D打印市场真的有利可图?
消费级3D打印真的准备好了?
由于3D打印行业自身尚未建立起对不同设备的评估标准,所以各个厂家在宣传自家产品时往往都会使用“业界第一”、“综合体验第一名”等语句。而实际上如果缺乏诸如设备稳定性、打印速度、精度、材料、成品率等具体参数的对比,这样的宣传是缺乏意义的。消费者往往会沦为劣质产品的最终受害者。这和前几年的国产手机行业颇为相似,智能手机至少还有屏幕分辨率、摄像头像素、CPU参数等一系列业内公认的标准作为参照,3D打印行业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没有能被广为接受的性能评估标准。
普通消费者建模困难。一个产品想进入普通消费者市场,那么它应该是简单而易于操作的,可惜3D打印机在建模这一关就让诸多普通人望而却步。这个问题放到国内可能更加突出,毕竟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DIY在国内更加小众。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在3D打印真正进入平常人家时,这也是一块值得耕耘的市场,国内已有人着手运营相关的社区。
打印精度有限。如果你花3~4元的成本打印出得手机外壳既美观又耐用,那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但是如果结果相反,虽然成本低于市场价,但成品即粗糙又丑陋,这时你可能更愿意多花几倍的价钱去买个工业制品。工业级的3D打印设备可以把精度控制在±0.05mm左右,但是面向消费级市场的设备这个数字就要扩大到±0.2mm以上,在厚度上要比0.2mm还要多。
实用性欠佳。目前面向消费者的3D打印设备普遍只能打印塑料制品,对于金属制品的打印由于安全性和性能等问题还仅限于工业领域。以太尔时代最新的面向消费级市场的UP!mini为例,其在国内市场的售价为6699元。虽然也就是一台普通PC的价格,但是评估一下它能实现的功能,这是多数普通消费者不愿意接受的。试想一下,虽然通过3D打印设备能更廉价的自制一些家庭用品,但是六千多块的价格买到的手机套、塑料制品差不多都够一个普通人用一辈子了。所以虽然它已经推向了消费级市场,但还是难逃一个DIY爱好者玩物的命运。
小结:
我国3D打印仍处于“婴儿期”,3D Systems公司退出消费级市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3D打印产业发展更需要理性看待。巨头的退出,并不能说明消费级市场没有价值。只是我们在看到前景的时候,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及体验,更需要选准市场定位,盲目的跟风只会造成被淘汰的结果。可以预想到,未来消费级3D打印市场很可能成为厮杀竞争的“红海”,聪明的企业早就在行动了!
方圆激光
2015-123001 |